长沙市航空运动协会   CASA

空中课堂:正身起伞的技术细节

来源:翱翔欧洲作者:匿名蛙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f_TSeOzNt-06ZviNvPT-Jg 
文章附图

注:文案及版权属于 匿名蛙


正身起伞是个重要的基本功。飞行员要做的是确保安全高效起伞的同时,尽可能轻松的去享受起伞的过程。特别是在较短较平缓的起飞场,同时风况又很弱的条件下,正身起伞就更加考验技术了。飞行实践中,只要在起飞场上观察一会儿,就不难发现,正身起伞,有人优雅轻松,安全高效,有人闷头狂奔,不但效率低,成功率也不高。


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静弱风况正身起伞的效率,优雅度以及成功率。从基础站位,手臂位置,组带握持,上体运动,重心控制,各个不同的起伞阶段技术要领都有细说。今天就说一下德国悬挂滑翔协会(DHV)的正身起伞技术。DHV该正身起伞新技术主要针对以下条件:


1. 现代化伞具(翼肋,轻量,后置进气口,3D塑型等)

2. 平缓起飞场

3. 风速:0-10km/h


该技术核心是:脉冲力起拉,短握法,肘部做轴点,小臂辅助抬升组带,身体重心升降控制,主动稳伞,感检,目检。下面分别详细介绍。





准备伞头



首先要将伞头弧形放置,确保伞头弧度跟飞行中伞头的弧度一致,所有A组伞绳都均匀受力。然后通过拉两边的翼尖绳(stabilo)将进气口提前绷拉张起,确保进气口良好的升力制造性能。确保进气口朝向前方,不是朝向上方。这样,伞鼻位置受到的起伞冲拉力将会更好的转化为升力,伞头将在拉力下沿着圆弧轨迹上升。

1.jpg

图1 基础站位:飞行员站在弧形铺开的伞头中央。A组绳呈对称轻微下垂状态。小臂水平张开,大臂保持靠近身体。来源:DHV Info 224

2.jpg


图2 短握法:刹车手环杆部处于手背处,A组带位于朝向上方的手掌内。手握持A组带处明显低于梅陇锁处(短握法),以便肘部能作为牵拉转轴点能更好的保持在近主钩的位置。来源:DHV Info 224



起伞过程包含下列四个阶段:


起拉阶段 =>上升阶段 =>稳定阶段=>目检阶段


下面将从以下个方面分别详细介绍上述每个起伞阶段:


1.该阶段如何定义?

2.每个阶段应该达成什么目标?

3.通过哪些运动动作可以最佳实现?为什么?

4.实践经验






起拉阶段



定义

起拉阶段是起伞过程的前三分之一,到伞头完全被拉离地面为止。


目标

为伞头上升提供绝大部分初始能量。从基础站位开始,要果断的,明确的给予A组伞绳初始脉冲拉力,伞头进气口被拉向前方,将其向前上方加速。伞鼻充气产生升力,在升力以及绷紧的伞绳的作用下,伞头开始沿着圆弧形轨道被抬起。


如何实现

飞行员必须站在伞头中央位置,A组绳对称的微微垂落。飞行员果断快速的向前走动两三步,以便通过主钩和组带向A组伞绳提供拉力,此时要通过髋部发力。上肢尽量保持相对直立,双手向上抬举A组带,为起始脉冲拉力提供支持,确保伞头上升。手心在抬升过程中转向上方。


之后飞行员要终止向前的拉力,可以通过弯曲膝盖向前下方提供压力,应当坚决避免开始加速或者开跑,因为此时伞头仍处于飞行员后方阻力最大的位置。在拉升过程中,起始脉冲拉力应当清晰有力,果断,短暂。飞行员要注意去感知两边主钩拉力,并在向前运动过程中保持两边拉力的均衡。


实践经验

超过80%的现代化伞具都可不用借助小臂以及手的辅助抬升,也就是说只通过髋部脉冲发力带动主钩拉组带就可以升起。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很多飞行员在初始脉冲拉力提早结束前行运动,以及等待伞头上升,这几个方面还做的不够。往往开始脉冲拉力不足,不够果断,导致向前运动过程太长,以至于现代化伞具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消耗了更多没有必要的起飞距离。

3.jpg

图3 起拉阶段: 飞行员果断前进两三步,以便为伞头提供上升动力。风越小,起伞脉冲拉力应当越大。通过主钩带动组带拉升,双手陪伴A组向上运动,必要时轻微向上助抬组带帮助伞头上升。来源:DHV Info 224


4.jpg

图4:拉-上升阶段过渡。只要飞行员明显的感到了拉力,然后就减缓前进运动,慢下来等待伞头上升。小臂和手陪同A组带上升。运动轴点在保持在近主钩位置的肘部(不再肩部!),上臂放松贴近身体。来源:DHV Info 224






上升阶段



定义

从伞头完全离开地面到伞头积极向前运动并几乎快要赶上飞行员的时候。


目标:

在拉升阶段的动态能量之后紧随着上升阶段的平静。这时候不要去干扰伞头上升的能量,在最佳情况下,也并不必须去提高这个能量。主钩作为转轴点应当尽可能少的向前运动,以便给予伞头赶上飞行员的机会。只要伞头离地,飞行员就要放缓前行速度,给伞时间上升,不要着急加速开跑!



如何实现:

上臂放松保持在身体附近,肘部贴近主钩,目视前方。双手心朝向外上方。这样可确保平缓的引导组带向上。如果拉升冲力足够大,伞头充气顺利,伞头会自行升起不需要飞行员进一步干预,前行速度要尽可能的减小。技术娴熟的飞行员可以在伞头升起过程中几乎保持站立不动一两秒钟,让伞完美上升。如果伞头上升速度太慢,可以屈膝走低身体重心,同时用双手抬举A组带予以支持来加速伞头。


这个技术要求对接下来的稳定阶段有很好的时机把握。因为,娴熟的把握这个时机不但需要大量训练,也需要微妙准确的感觉。如果小臂和双手陪同A组带上升,那么它们就是很好的指示器。


实践经验:

很多飞行员都忽视了给伞时间,等伞上升的关键环节。只是一味的低头生拉猛跑,这是正向起伞一个很大的误区。如果我们感觉在起伞时还需要去帮伞一把以便其才能上升,那么大多是因为起始起伞脉冲拉力不足。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双手抬举A组带,或者走低身体重心来加速伞头去帮助它上升,但是千万不要低头生拉猛跑!否则伞头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赶上飞行员,这也就意味着飞行员需要更长的起飞距离,而且等伞上头后人和伞速度往往过大,这又让接下来的稳伞和目检过程变得无法进行。所以,要保证伞头安静平缓的上升,并且在上升的末端逐渐减速,获得大约5 km/h 的速度,这大约相当于快速步行的速度。

5.jpg

图5 上升阶段: 如果初始脉冲拉力足够,伞头和谐充气,伞头会自己上升,不需要飞行员积极干预。飞行员甚至可以站住等待伞头上升。来源:DHV Info 224

6.jpg

图6 上升阶段末端:身体几乎直立,手随着组带运动到上方。飞行员的重心较低,向前一步。来源:DHV Info 224


7.jpg

图7 上升-稳定阶段:此时几个动作几乎同时发生:飞行员随着向前加快运动的伞头一起向前运动。然后身体向上运动减慢伞头速度。双手放开A组带,然后刹车绳带到接触点。来源:DHV Info 224






稳定阶段



定义

从伞头即将赶上飞行员到伞头获得最佳攻角并和飞行员同速的时候。


目标:

伞头速度和飞行员的速度必须协调一致,以便能为下一步有条不紊的进行目检创造有利条件。一般情况下,飞行员在上升阶段停留等伞后会重新继续向前运动,同时必须在上升阶段末尾时,通过脉冲刹车操控,在最佳的攻角范围保持伞速。


如何实现:

双手在陪同A组带向上运动时,胳膊的角度,胳膊的运动速度,以及A组带在手掌上产生的压力都是把握释放A组带正确时机的指示器。释放A组带,然后刹车绳带到接触点,这个运动过程是由手心轻微向内转心发起的。



双手进入基本位置,大约在上加速环处(根据伞以及角度不同而不同)。通过弯曲待动的手臂(肘部贴近身体,手心朝向内前方)操控刹车绳,上肢避免大幅下压,保持基本直立,这样的积极稳伞方法为飞行员进行精细操控提供了可能。


假如伞头依旧快速向前运动,并且伞压尚低,则继续下拉刹车然后回放(停伞脉冲)。如果伞压比预计的大,伞头偏后,则释放一点刹车。此时目光应保持投向起飞方向,不要看向伞头。确保人,伞运动速度保持协调。快速步行的速度已经足够,这要比小步幅跑动更能保证避免慌乱。飞行员和伞头的运动方向应当保持朝向起飞方向。此时运用刹车绳稳定伞头已经是主动飞行的开始,而主动飞行将伴随之后的起飞以及整个飞行过程


实践经验:

这种在地面上的主动控伞操作要比在空中更加困难。因为在地面上伞压要更小,并且飞行员还要将自己持续保持在伞头正下方的位置。有条不紊的稳定阶段要求飞行员具备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必须进行很多地面训练,因为每一次起伞,伞头获得的能量和速度都是不一样的,并且飞行员每一次都必须按照起飞场地形,风力等相应的调整稳伞时机和刹车操控量,这并不容易。


很多飞行员的双手在稳定阶段都没放在基础位置,因为从上升阶段开始,其双手就没有一贯持续的陪伴A组带上抬。如果这时候双臂是伸直朝后的,那么去感知正确的伞压并进行精确操控调整就变得困难。


当伞头获得最佳攻角,双手带着控制手环回到基础位置以后,稳定阶段就算完结了。如果这时刹车还需要带的很深,那说明飞行员让伞头冲的过前了,这样的状态使接下来进行安全的目检,以及操控有序的起飞变的非常困难。稳伞进行的细致且有感觉,那么刹车量和伞压就会对伞头状况提供第一手反馈信息。这个也可以叫做"感检", 它是"目检"的前奏。

8.jpg

图8稳定阶段:飞行员必须随伞向前走动(并非跑动),确保人伞同速。控制绳处于基本位置近组带处,以便能够在需要时通过刹车及时制止伞头前冲,保持身体直立,为下一步目检阶段打下基础。来源:DHV Info 224





目检阶段



定义

目检阶段是飞行员通过目光检测稳定后伞头飞行性能的阶段。


目标:

通过该阶段确保伞头飞行性能没有受到限制,确保伞头能够将飞行员安全,稳定的带到空中。


如何实现:

目检是在身体保持几乎直立并随伞走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只要伞头稳定受控的垂直处于飞行员头顶,这时就可以借助目光依次从伞尖到后缘,再到另一边伞尖检测伞头。一次正常的目检需要大约两秒钟时间,假如飞行员随伞走动的速度是5km/h,那么目检过程需要大约两米距离。


如果风合适,即便是站着不动,任意时长的目检都没有问题,但飞行员要避免伸展躯体,以便能够保持伞绳稳定的拉力以及均衡的走动速度。现代化的伞具伞绳越来越细,特别是顶层伞绳上的结节已经很难用肉眼看的清楚。所以,目检时不要看伞绳是否打结,这很难看得清楚,要以伞头后缘是否正常舒展,是否有变形为检测重点。


省略目检是一种过失。但如果目检过早,又会对稳定伞头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伞的后缘根本还看不到,这样的目检没有意义,并且此时身体的伸展会打破整个体系中形成的稳定张力。


实践经验:

通过针对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在飞行员跟地面还有接触时,伞头后方绳层的结节缠绕并不能很可靠的被感知到。特别是当飞行员刹车带的比较多的时候,因为此时伞的后部还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承载力。直到飞起离地时或离地后,当所有重量都悬在伞头下的时候,这时后方伞绳缠绕结节才立刻显示出了其危险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气流中断或进入旋转。飞行员当然可以在感觉到伞压不对的时候立刻主动终止起飞,但是仅仅靠"感检"却是不足以支撑一次正确的起飞决定的,还要通过“目检”进行确认。


德国飞行实践的统计数据表明,大约每100次起飞就会发生一次结节或夹页。正身起飞时,这种故障发生的几率更高。假如控伞操作未能对进行一次细致的目检创造有利条件的话,那么,终止起飞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9.jpg


图9 目检阶段: 飞行员缓慢而行,但是却也保持着必要的速度。他的目光沿着后缘检测伞头后三分之一,看是否有变形。飞行员身体直立,在行走中通过刹车绳积极控伞,之后飞行员做出起飞决定。来源:DHV Info 224


现代化船袋往往带有向后上方伸展的尾鳍,这种设计优化了座袋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但却让传统的向上抬头进行中央目检的操作变得困难,因为尾鳍会阻碍头向上抬。这时候左右扭头分别进行侧目检就是传统抬头目检很好的替代方法。侧目检查时,分别总从左右两侧检测到中央。这种目检方法即便是做早了,也不会像传统的抬头目检那样阻运动过程以及伞头平稳上升。这种左右侧目检方法可以在地面训练时很好的开展练习。





有效的训练方法


不握组带或不带刹车起伞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这可以很好的了解伞头垂直方向的运动反应。飞行员可以通过重心走低来加速伞头,或者重心升高来减缓伞头速度。提前反应,依伞而动也可以不借助刹车绳稳定伞头。如果双手在起伞阶段末端是在上方,这样刹车绳就保存了足够拦截可能前冲伞头的潜力。做这个训练时,预先带大概15厘米刹车,伞头上升的最平稳,最好。

10.jpg

图10 :无组带起伞, 来源:DHV Info 224






新技术VS旧技术



早期的起伞方法是向后下方伸直双臂,以持续大力,大幅下压身体通过主钩和肩部作为轴点拉升伞头,这种方法对于现代化的伞具已经过时。这样的起伞方法没有有效利用现代化伞具的优势,需要耗费更长的起飞距离,不够优雅,也比较低效。向后下方伸直的双臂以及过度下压的上身会阻碍飞行员在稳定阶段进行精细操作。

11.jpg

图11 新旧技术对比 来源:匿名蛙据DHVinfo



本文中谈到的起伞方法只能作为实践练习的指导和补充。每个人需要结合自身喜好,伞具特征,具体飞行区域状况对自己起飞技术加以不断优化,这样才能确保安全,确保高效,在享受起飞为你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散发优雅的起伞魅力。